當前位置: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洼地效應”顯著


又到春暖花開時,“智能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迎來了第6個畢業季,也迎來了她的十周歲。作為國內首批四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之一,該專業在人才培養的探索和創新道路上經歷了充滿創新機遇的十年,形成了良好的就業局面,“洼地效應”顯著。

截至2014年3月,該專業已有五屆、670余名學子學成畢業,一次性就業率達到97%以上。這些畢業生受到包括華為、中興、聯想、美的、海信、康佳、步步高、科大訊飛、三星等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企業,以及中電集團、航天科技集團、中船重工集團等科研院所的青睞和高度評價。

畢業生的高質量源于該專業起點高、重基礎、求交叉、重實踐的建設理念和思路。專業依托“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打造了“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智能信息處理”國家111創新引智基地、“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創新團隊等一系列國內首批、國際領先的科研平臺,使其成為學生成長的“沃土”,同時專業還把高水平的科研積極轉化為高水平的教學和研究生培養。

由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辦的“學術之春”和“學術之秋”活動,自2008年開辦以來,已連續七年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如英國伯明翰大學姚新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王力波教授、微軟亞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員、我校吳楓博士,美國杜克大學Lawrence Carins教授(IEEE Fellow)、美國加州大學Frank Haist博士等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累計作200余場報告。依托實驗室與惠普公司合作建立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惠普公司高性能計算聯合實驗室”,以及與AMD公司成立的“AMD-西電多核異構高性能實驗室”,實驗室主辦的“智能杯”程序設計競賽依托也已連續開展四屆,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形成了西電品牌,為提高專業的影響力、做好專業的國際品牌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截至目前,該專業師生獲得國家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支持達28項,其中2009級學生楊少毅、褚智威等組成的團隊完成的作品“基于ZigBee室內家庭服務機器人”在陜西省教育博覽會上受到了省市領導的一致好評,相繼被省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同時還獲得由教育部專家組和參會師生代表共同遴選的2012-2013年度全國“我最喜愛的十佳項目獎"。2010級本科生金杰同學榮獲第八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并在人民大會堂領獎。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以及鄧小平同志的親屬鄧楠、鄧蓉等出席了大會。金杰同學所在團隊作品“華夏留影-自主學習”皮影表演設備也在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決賽中得到了包括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各級媒體的高度關注,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作為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2006-2020)的重點和前沿領域,以及21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核心、前沿和制高點,該專業以大數據智能感知與計算、計算智能、SAR影像解譯與目標識別等為主攻方向,在國內外有著良好的聲譽。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洼地”效果明顯,也得益于她具有計算機、通信與電子信息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等特點。該專業累計考研和出國率達到85%以上,多名畢業生如呂俊、付瑩、樊強、儲宇潼、劉羽、靳瀟杰、林全智、張峻等被推薦保送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等國內知名院校和研究所。還有超過20%的畢業生如郝穎、崔佳、劉志、賀志文、萬千、吳勇、崔小龍、周嘉琛、馮鐸、鄭鵬、洪宇辰、呂怡波、過海洋、張洋等留學于美國杜克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南加州理工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學院、英國萊斯特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利物浦大學、法國高等電力學院、德國漢諾威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瑞士提契諾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等海外著名大學。

繼續留在在西電上研的畢業生也繼續表現出極強的科研潛力。2009屆畢業生曹宇和惠轉妮、2011屆推免研究生陳曉偉分別作為主要成員帶領各自團隊獲得AMD中國高校加速計算競賽第三屆(2010年)冠軍、第四屆(2011年)亞軍(清華大學參賽隊獲冠軍),取得了全國高校最好的成績;這兩支團隊也同時獲得了2011年微軟高性能計算校園編程大賽第四和第五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軟件所和清華大學的隊伍分獲第一、三等獎及優秀獎),以及2012年AMDAPU/GPU異構開發大賽全國一等獎。2010屆畢業生王晗丁、趙佳琪、任燕、羅娟娟等多名學生獲得本校本—博連讀資格,并在國家“111”創新引智平臺支持下獲得聯合博士培養資格,分別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埃塞克斯大學、諾丁漢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西班牙Basque Country大學的國際著名進化優化與計算智能團隊學習。這些同學在大數據進化優化、智能挖掘與機器學習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并先后在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nformation Sciences、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國際高水平刊物上發表和錄用長文。

良好的科研氛圍培養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學術型和專業型人才。該專業同時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成效顯著。博士和碩士供不應求,涌現出像白雪、張雪、張偉、賀予迪、譚夢雨、曹宇、惠轉妮、張立寧、陳曉偉等優秀畢業生,成為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聯想、華為、中興,三星大數據研究院等國內外著名企業研發崗位的搶手貨,同時大量畢業生到中電14所、20所、38所、54所、中航503所、504所、631所、771所、中國兵器206所、209所、212所等就業。該專業已培養全國百優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1人和提名1人,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8人。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獲得了四項國家級質量工程的支持,專業建設經驗得到全國人工智能學會的推薦并受到相關高校的一致認可,同時是全國同類專業中第一個國家特色專業,也成為創新人才培養的示范田和全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的一面旗幟。關于國家級特色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的教學成果也獲得了2011年度陜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